鬼斧神工 - 風、水、地
鬼斧神工 - 風、水、地
謝淑媚
2010年12月
墾丁,一個位於台灣南端的地方。因為電影「海角七號」,讓香港人更認識它。大家通常去墾丁的時候都會跑去電影取景的地方 - 恆春。其實,大家也可以從地質、生物及氣象等方面去發掘墾丁這個森林遊樂區。
墾丁的其中一個有名的景點為「風吹砂」﹙圖1﹚,它是一個在墾丁森林遊樂區東岸的窪地。風吹砂是一個由大自然以珊瑚礁岩為材料、水及風為風化工具所造成的一個類似石灰岩沙漠的地方。要追溯它的歷史,就要回到數以百萬年前:在約1400萬年前,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互相碰撞。在經過一連串的地殼活動後,於上新世中期,即大約300萬年前,原始的台灣形成。地殼抬升及沉積物的積聚令台灣附近的深海環境演變為淺海,成為一個適合珊瑚生長及珊瑚礁岩形成的地方。在更新世初期,即約100萬年前,台灣急劇抬升,中央山脈、花東縱谷及海岸山脈相繼形成。而墾丁的珊瑚礁岩/石灰岩亦同時抬升,形成「海階」﹙海岸階地或海岸台地﹚。暴露於海平面上的岩石就一直風化,變成細小的砂粒,直到現在。
在夏季時,雨水沖刷著外露的岩石,並把砂粒帶往海邊,便形成「砂河」。當砂從海階沿崖邊瀉下,就形成「砂瀑」。與此同時,砂粒也在河的兩旁積聚。到了冬天,強烈的東北季候風把砂從海邊及河岸搬回陸地,吹回崖上。這種由水及風產生的地質作用:風化及搬運,全年無休,把砂子帶來帶去,並持續生產更多砂子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風吹砂這個奇景可以一直維持下去。
近幾年,由於興建公路及防風林,風化減弱,砂的搬運亦被阻截(王,2009)。而防風林的植物更進一步阻止砂的移動,擴大植物的覆蓋領土(王, 2009)。風吹砂的砂量持續減少,景色已大不如前。長此下去,終有一日,風吹砂只能在回憶中尋回。

圖1:「風吹砂」一隅。﹙圖片由作者的一位朋友拍攝和提供﹚
參考資料:
[1] Dorsey, R. J. and Lundberg, N. (1988) Field trip guide to Neogene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Coastal Range, eastern Taiwan: Symposium on the Arc-Continent Collision and Orogenic Sedimentation in eastern Taiwan and Ancient Analogs, Field Guidebook, p. 7-1~7-33.
[2] 王鑫,2009。墾丁國家公園地型景觀。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。238頁。
[3] 林惠芬,2009。墾丁國家公園地質景觀。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。110頁。
[1] Dorsey, R. J. and Lundberg, N. (1988) Field trip guide to Neogene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Coastal Range, eastern Taiwan: Symposium on the Arc-Continent Collision and Orogenic Sedimentation in eastern Taiwan and Ancient Analogs, Field Guidebook, p. 7-1~7-33.
[2] 王鑫,2009。墾丁國家公園地型景觀。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。238頁。
[3] 林惠芬,2009。墾丁國家公園地質景觀。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。110頁。